周身骨痛,是骨質疏鬆先兆嗎?
Banner

「周身骨痛」是老人家的常見病,其實痛楚可源於骨頭、肌肉、筋腱或關節膜,但痛楚訊息經神經傳到大腦時,病人未必知道痛楚的準確來源,誤以為疼痛必然來自骨頭本身。出現骨痛徵兆時,醫生需診斷病人屬於慢性抑或急性病患。慢性骨痛可能源於關節退化或勞損;如果出現急性骨痛,有機會是骨質疏鬆引發骨折帶來的痛楚。

文:Wayne

骨質疏鬆未必有徵兆 女士屬高危一族

骨科專科湯振傑醫生根據臨床經驗表示,部分骨質疏鬆患者可能會感到骨痛,經過3個月治療後疼痛一般有明顯紓緩,但亦有毫無疼痛徵兆的個案,因此骨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的必然先兆。患者可能未有及早正視,直至骨質密度過低,出現脆性骨折方知患上骨質疏鬆。即使在沒有太大的外力作用下,患者在站立水平跌一跌,甚至打噴嚏1 等輕微動作都可引發脆性骨折。這種骨折常見於腰椎、髖骨、腕骨、肩骨等部位2,如果腰椎部位出現骨折,可能會令椎骨塌陷,嚴重可引發駝背甚至壓到神經線而下肢癱瘓和出現失禁;髖骨骨折的骨痛令病人坐立難安,若不及早處理,可能出現褥瘡、肺炎1等併發症。更有研究顯示髖骨骨折1年後的死亡率可增加達20%2

患者可透過雙能量X光(DXA)骨質密度檢查2測試骨頭的鈣含量(T值),從而知道有否患上骨質疏鬆。當患者骨頭T值的標準差介乎負1至負2.52,乃處於骨質流失的階段,如果患者本身屬於骨折高危一族,就要及早諮詢醫生意見,接受治療;若低於負2.52便確診骨質疏鬆;若低過負2.5及曾經出現脆性骨折病歷史2時,即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的病症。

不論男女都有機會患上骨質疏鬆,女士更屬高危一族。女士收經或曾經接受卵巢切除手術3,或會令雌性荷爾蒙驟降,加劇骨質流失的速度;而吸煙和酗酒2會影響腸道對鈣質的吸收,長遠會降低骨質密度;不少女士習慣塗防曬霜或撐雨傘避免直接接觸陽光,但其實曬太陽是身體製造維他命D的主要來源,缺乏維他命D會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的機會2;如病人本身患有甲狀腺疾病或需長期服用類固醇2,都容易形成骨質疏鬆。

骨折 藥物改善骨骼

若患者出現腕骨骨折而情況不算嚴重,可考慮接受俗稱「打石膏」的保守性治療;輕微的腰椎骨折亦可接受保守性治療,但如果傷及神經線則需要進行椎板減壓切除手術;如骨折部位在髖骨處,即使程度較輕,亦建議接受手術治療,以螺絲固定患處,讓病人儘快恢復步行能力,以免因長期臥床而出現併發症,提高死亡風險。

紓緩骨頭痛不外乎一般止痛藥,但如果要真正醫治骨質疏鬆,雙膦酸鹽和仿保骨素針2是比較常用作抑制破骨細胞的藥物。雙膦酸鹽為口服藥物,須在早餐前空肚服用,藥後至少30分鐘2不能躺下,否則會引致胃酸倒流。加上服用次數較頻密,長者有機會忘記或嫌麻煩而拒絕用藥。根據湯振傑醫生臨床建議,腎功能較弱的患者不適合服用雙膦酸鹽,因為有可能會加劇腎功能退化。仿保骨素針屬於針劑注射藥物,每半年2皮下注射一次相對方便,加上不經腎臟排走,適合腎功能較弱的患者使用,安全性亦有長達10年的臨床研究實證4

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接觸陽光補充維他命D外,簡單而適量的負重運動如緩步跑2有助刺激骨骼對鈣質的吸收,強化骨質密度;而保持肢體平衡的運動如太極2可訓練肢體力度,減低跌倒引致脆性骨折的機會。飲食方面,應遠離煙酒,多喝牛奶及多吃深綠色蔬菜,維持高鈣飲食,避免進食過量肉類,因為過多蛋白質和鹽會加速鈣質流失 5

Interviews_Image-01_20191017_HK-ZH

骨科專科湯振傑醫生表示,部分骨質疏鬆患者可能會感到骨痛,但亦有毫無徵兆的個案,因此骨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的必然先兆。

Interviews_Image-02_20191017_HK-ZH

髖骨骨折的骨痛令病人坐立難安,若不及早處理,骨折1年後可出現褥瘡、肺炎等併發症,死亡率增加20%。

HK-02865-PRO-2019-Sep

最新專訪

參考資料:

1 Leung KS, Yuen WF, et al. Hong Kong Med J. Epub 2017 May 5. Doi: 10.12809/hkmj166214

2 Cosman F, et al.;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014;25:2359-2381

3 Aqil, Adeel, et al. "Achieving hip fracture surgery within 36 hours: an investigation of risk factors to surgical dela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17.3 (2016): 207-213.

4 Carpintero P et al. World J Orthop. 2014_5_402-411.

5 Lewiecki, E. Michael, et al: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34.3 (2019): 41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