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討骨質疏鬆治療方案
保護因骨質疏鬆影響而變得脆弱的骨骼,絕不會太遲
骨質疏鬆會使你的骨骼變得脆弱,日常活動時更容易發生骨折。萬一患有骨質疏鬆,改善飲食、增加運動和服用維他命對整體骨骼健康十分重要。
但若果你曾經骨折,單靠改善生活習慣可能並不足夠。如果你在骨折後仍不儘快治療骨質疏鬆,骨骼可能會繼續變得脆弱,再次骨折的風險大大增加,影響往後生活。曾發生骨折的女性在一年內再次骨折的機會比其他人高出五倍。1
怎樣治療骨質疏鬆?
你可透過處方藥物與改變生活習慣來治療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藥物有助強化骨骼並降低未來骨折的風險。藥物治療可將髖骨骨折風險降低多達 40%,腰椎骨折風險降低30至70%,非腰椎骨折風險降低15至20%2。
- 醫生會根據個別情況,為你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骨質疏鬆藥物物有口服、注射或輸液劑等種類。
- 有些藥物需要每天服用,亦有每月使用一次或每半年一至兩次的種類。
- 服用骨質疏鬆藥物的同時,你也可以使用服用鈣片和維他命 D 補充劑。 如有需要,醫生會為你建議。
其他有助骨骼健康的簡單方法還包括從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與維他命D,及定期進行負重運動。
骨質疏鬆藥物怎樣幫助改善病情?
骨骼不斷經歷生長和分解的過程,新的骨骼形成,同時舊的骨骼會被分解。 但是,如果你患有骨質疏鬆,骨骼形成的速度及不上分解,使骨骼加速退化、變得脆弱並更易骨折。
骨質疏鬆藥物的作用是減低破骨細胞(分解骨骼的細胞)的活性,同時讓成骨細胞(形成新骨骼的細胞)更活躍。一些骨質疏鬆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減慢骨骼分解的速度,亦有能夠增加骨骼形成。兩種藥物都有助強化骨骼並降低骨折風險2。
與醫生商討,決定最適合你的治療方案。

 
                如何使用骨質疏鬆藥物?2
按照醫生指示,服用為你處方的骨質疏鬆藥物十分重要。
- 如果該藥物需要每天服用,請每天按時使用。
- 如果你需要每月、每半年或一年服用一次骨質疏鬆藥物,請在日曆中標注,提醒自己下次的用藥時間。
- 以正確的方法使用正確的藥物,對於保持強壯的骨骼至關重要。
不同種類的骨質疏鬆藥物都有不同的副作用。
- 你會收到藥物的指引,列出了當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 如果出現副作用,請你立即通知醫生。

 
                骨質疏鬆藥物需要服用多長時間?2
只有正確服用,骨質疏鬆藥物才有療效。
- 骨質疏鬆是一種長期病症,使用藥物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 透過持續的治療,骨質密度有望持續增加,減少骨質流失並降低骨折風險。
- 醫生每1至2年會為你安排DEXA掃描,評估你對藥物的反應。
請記住,按醫生指示依時服藥十分重要。如你對藥物有任何疑慮,請不要在沒有諮詢醫生意見的情況下自行停藥。
自行停藥有機會增加再次骨折的風險,可能對往後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有嚴重影響。
除了藥物治療,我還可以怎樣幫助自己?
- 健康飲食並攝取足夠鈣質和維他命D,這些營養素有助保持骨骼強壯。醫生也可能會建議你定期服用鈣片和維他命D補充劑。
- 定期運動強化骨骼,亦有助提高力量、協調和平衡力。對防止跌倒及骨折康復十分有幫助。
- 減少飲酒並儘量避免吸煙,飲酒過量會減少骨骼形成,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除了其他健康風險外,吸煙還會使骨骼更難吸收鈣質。
想知自己的骨質疏鬆風險?3,4
立即進行以下測試,然後約見醫生並進行全面的骨質疏鬆症評估
 
             
            問题 1
你是否曾在輕微跌倒後骨折?
問题 2
自40歲後,你的身高是否減少超過4厘米?
問题 3
你是否在過去12個月內曾跌倒超過1次?
問题 4
你的父親或母親是否患有骨質疏鬆症或曾出現髖骨骨折?
right answer
wrong answer
問题 1
你的年齡
問题 2
你的體重
問题 3
你是否曾在輕微跌倒後骨折?
問题 4
自40歲後,你的身高是否減少超過4厘米?
問题 5
你是否在過去12個月內曾跌倒超過1次?
問题 6
你的父親或母親是否患有骨質疏鬆症或曾出現髖骨骨折?
- 
                                參考資料- van Geel TA, et al. Ann Rheum Dis 2009;68:99–102.
-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Treatment. osteoporosis.foundation/patients/treatment. Accessed: 30/10/2023.
-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is.Risk.Check. 2019. riskcheck.osteoporosis.foundation. Accessed: 30/10/2023.
- Koh LK, et al. Osteoporos Int 2001;12:6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