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骨折後果
B

骨質悄然無聲地流失,患者直至斷骨才發現患病,正是骨質疏鬆常見現象。骨架小、肌肉量弱的女性隨年紀增加,骨質流失尤其明顯1,縱使微不足道的力量亦可導致骨折2。骨科專科陳永亮醫生表示,髖關節是其中一個常見的骨折部位,而且後果最嚴重1


髖關節骨折諸多牽連 提防致命併發症

髖關節一旦骨折,患者坐立難安,即使臥床亦感到無比痛楚。住院期間,年長患者平躺時,肺部有機會積聚分泌,足致肺炎;無法動彈也減少小便次數,尿液在膀胱積聚又可誘發尿道炎;加上長期臥床下,受壓的部位或出現壓瘡和感染;部分患者腿部靜脈栓塞,血塊有機會堵塞肺部血管,以上併發症均可致命3。處理這類骨折的方法包括保守及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乃指臥床休息六至八個星期,讓骨頭自行復原。惟康復過程中容易出現上述併發症,且痛楚在臥床時動輒來襲,陳永亮醫生建議,除非病人身體狀況虛弱,手術風險太高,或因中風、心臟病而無法進行麻醉,才會考慮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則分為內固定術及半關節置換(即俗稱換臼)兩種。


一般而言,如果股骨頸移位輕微或股骨粗隆間骨折,連接股骨頭的血管未完全撕裂,就可使用內固定術。隨着醫學進步,由過往使用鋼板螺絲,到近年大部分個案皆選擇髓內釘,讓術後傷口減少,穩定性較高。患者痛楚大大減輕,恢復步行能力,減低併發症危機;若股骨頸移位嚴重,連接血管可能已斷開,引致股骨頭缺血壞死,就要接受換臼手術,有時還須配合骨泥以固定置換。陳永亮醫生以臨床經驗指出,需要評估骨裂位置、移位程度、骨質密度和患者年紀等因素,才決定施行哪種手術。若連接股骨頭的血管仍未完全斷裂,而手術又能在骨折後六至十二個小時內進行的話,儘早以手術固定骨折,確保供養股骨頭的血液充足,有效避免骨枯,同時紓緩病人痛症。

儘管手術後病人的活動能力得到較大改善,仍未必能百分百恢復,一年內死亡機會更高達17%4。陳永亮醫生解釋,髖骨骨折對患者術後的創傷,視乎他們本身的身體狀況,有些患者骨折前健步如飛,手術後卻要依靠枴杖走路,又增加在家中臥床時間,再骨折率和死亡率都會升高。換臼後,病人日常生活上也有機會因為關節過度屈曲、交叉腳、腳內旋等高危動作引發脫臼情況。對家人來說,需要長時間貼身照顧患者日常生活如大小便、洗澡、上下床等動作,承受精神和經濟壓力的重擔。


鈣質與維他命D補充 配合藥物改善骨質

既然髖骨骨折後果嚴重,我們應從飲食、運動、曬太陽三方面入手,改善骨質密度,預防輕輕一跌,就招致脆性骨折。儘管芝士、牛奶等飲食文化未必如西方社會普及,但仍能進食沙甸魚、西蘭花、芥蘭、豆類等高鈣食物,同時戒喝咖啡、濃茶等阻礙鈣質吸收的飲品。運動方面,太極等負重運動幫助肌肉骨骼抵抗地心吸力1,可強化骨質密度。此外曬太陽有助吸收維他命D,改善鈣質吸收。

若經DEXA雙能量X光檢查,發現T分數(T- score)低於負2.5分1,或曾經遭遇脆性骨折者,即使依足上述飲食和運動建議也是徒然,這時就要考慮接受藥物治療。坊間常用的雙磷酸鹽和仿保骨素針可抑制破骨細胞,前者屬於口服藥,每天或每星期服用一次;後者屬於針劑藥,每半年注射一次。病人應根據不同藥物的副作用、方便程度及身體狀況等因素,徵詢醫生意見,決定藥物治療方案。

Interviews_Image-01_20200220_HK-ZH

骨科專科陳永亮醫生表示,髖骨是其中一個常見的骨折部位,而且後果最嚴重。

Interviews_Image-02_20200220_HK-ZH 

針對髖關節半關節置換(左)與內固定術(右)所需的手術部件。

資訊由陳永亮醫生提供

HK-03229-PRO-2019-Dec

Date of Approval: Feb 2020

最新專訪

參考資料

1 Cosman F, et al.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014;25:2359–81.

2 Alexandru D, So W. Perm J 2012;16:46–51.

3 Carpintero P, et al. World J Orthop 2014;5:402–11.

4 Leung KS, et al. Hong Kong Med J. Epub 2017 May 5. Doi: 10.12809/hkmj16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