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家族病史 子女患骨質疏鬆風險遞增
Banner

回想一下,你記得父母或祖父母曾患骨質疏鬆,甚至發生骨折嗎?說到哪類人較易患骨質疏鬆,除了年紀大、女性更年期、長期鈣質或維他命D攝取量不足、吸煙、長期服用類固醇或一些內分泌病外(如甲亢、副甲狀腺亢進症、性腺功能不足等)因素外,原來家族病史同樣是不容忽視的高危因素1

家族骨質疏鬆病史 子女定期檢查很重要

有研究發現,若父母患有骨質疏鬆,子女比一般人患同樣病症而骨折的風險增加約20%;若父母曾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子女比一般人遇上任何骨折的風險增加約20%;如果父母曾發生髖部骨折,子女因骨質疏鬆而有任何骨折的風險比一般人超過五成,而髖部骨折的風險更高於兩倍2。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卓力醫生解釋,有些家族父母一方或雙方先天的骨質密度較低或較易流失,隨時令子女提早10至15年患上骨質疏鬆3

黃卓力醫生臨床上遇過一個家族,六名子女當中有三個60多歲的女兒皆患上骨質疏鬆症,經雙能量X光吸收檢查(DXA)後發現T分數低於負3,屬於嚴重程度的骨質疏鬆,而差不多90歲的媽媽T分數更低於負4,並曾有過骨折。DXA是國際標準的檢查方法1,透過量度腰椎及髖關節的骨質密度來診斷患者是否患上骨質疏鬆。這類檢查過程快捷且輻射量低,一般來說若得出的T分數結果低於負2.5就算確診1。國際指引建議高危患者,例如65歲或以上女士、70歲或以上男士、50歲以上並有臨床風險人士(包括有父母骨折的家族史、過瘦、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其他影響骨骼健康藥物、吸煙、酗酒等)、曾試過低創傷性骨折等,應以DXA檢查有否患上骨質疏鬆,若T分數已知過低或正接受骨質疏鬆治療的人士,也建議每一、兩年至數年進行檢查1, 4

骨折影響往後生活 儘快改善骨質密度

骨質疏鬆引發的骨折絕非小事,臨床研究指出高達兩成髖部骨折患者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存活者中有四成不能自己獨立行走,六成需要其他人幫助日常自理,三成要搬進老人院舍居住。4, 6部分患者在骨折後活動與自理能力大受影響,甚至因臥床時間增加而出現壓瘡、肺炎等併發症4。胸椎和腰椎骨折除了會導致長期背部痛症、影響肺部功能和腸胃功能外,患者未來遭遇髖骨骨折的機會更增加超過一倍,五年存活率也減少兩至三成,而看似較輕微的手腕骨折,其女性患者未來遭遇髖骨骨折的機會也增加約四成7, 8。縱使患者康復出院,骨折後或因害怕再次骨折而減少外出,對心理與社交方面也有影響。有研究指出,若患者曾發生任何骨質疏鬆性骨折,尤其是髖部、腰椎、手腕骨和手臂骨,日後再次骨折的機會比其他年紀相若的人多約一倍,這風險在骨折後首一、兩年特別明顯,有一至兩成多的患者會在這段時間再次骨折,這和骨折後活動能力、平衡力和骨質密度減弱有關9

若已確診骨質疏鬆,尤其是患者曾經骨折,或有其他引致骨折的高危因素,如父母有髖部骨折家族史等,經醫生評估後認為未來骨折機會較高,都建議接受藥物治療1。日常生活方面,患者要多吃蛋白質、鈣質和維他命D豐富的食物,曬太陽亦有助身體自行製造維他命D,多做負重運動,戒煙少喝酒,有助骨骼健康。藥物大致可分為破骨抑制劑(抑制骨質流失)及造骨促進劑(增加骨質生成)兩大種類,前者包括較常用的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和仿保骨素(RANKL inhibitor)藥物,後者有副甲狀腺類似物(PTH analogue)和硬化蛋白抑制劑(Sclerostin inhibitor)。雙磷酸鹽有口服和靜脈注射兩種,較常見的口服的雙磷酸鹽要每星期或每月服用一次,並要配合清早時以大杯清水空肚服用以減少食物阻礙吸收,病人有機會容易忘記按時或指示食藥,而仿保骨素藥物就每半年覆診時皮下注射一次1,相對方便;造骨促進劑則有每天或每月注射的選擇1, 10,硬化蛋白抑制劑更同時有減流失及促造骨的雙重作用10,一般用於骨質疏鬆較嚴重的病人。當然,醫生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況,從而決定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黃卓力醫生勉勵大家,即使擁有家族病史等高危因素,後天也可以透過多攝取鈣質、維他命D、多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等方法來強化骨骼1

如果發現家族有骨質疏鬆或骨折病史,除了改善生活習慣之外,長者和收經後婦女都應該定期約見醫生及檢查骨質密度。


資訊由黃卓力醫生提供及安進香港支持

HK-08030-EVE-2022-Feb

Date of Approval: Feb 2022

最新專訪

參考資料:

1 Cosman F, et al.;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014;25:2359-2381.

2 Alexandru D, So W. Perm J. 2012_16 46-51.

3 Lewiecki, E. Michael, et al: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34.3 (2019): 419-428.

4 Wong, Ronald Man Yeung, et 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ost-acute management of the osteoporotic fracture-Patients with “very-high” Re-fracture risk."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37 (2022): 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