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對長者和女性尤其常見。女士更年期後經歷荷爾蒙轉變,是加劇骨質流失的成因之一1。嚴重的情況隨時導致骨質疏鬆,有些骨折個案的患者即使未曾跌倒,亦可能在坐巴士時遇到震撼,甚至彎腰時引發骨折2,絕對不能小覤。馬上由骨科專科張浩然醫生為您拆解骨折的風險與治療之道。
常見的骨質疏鬆高危因素除了年齡、性別、家族病史外,後天的生活習慣亦足以左右骨骼健康,少做運動、少曬太陽、少攝取鈣質都是患上骨質疏鬆的高危因素1。張浩然醫生特別提醒,雖然有研究顯示過瘦是骨質疏鬆高危因素之一1,惟不論體重高低皆有機會患上骨質疏鬆,因此任何人都要正視骨質疏鬆問題。也有些患者因為其他慢性病而出現繼發性骨質疏鬆,例如類風濕關節炎1,因此要治療骨質疏鬆,首先要知道骨骼變得脆弱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要診斷骨質疏鬆,最準確的方法是透過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評估骨質密度的T分數是否低於負2.5分1。張浩然醫生亦遇過一些患者開始出現駝背及身高明顯減少,有機會是腰椎骨折塌陷的跡象1。如經醫生判斷並排除其他病因,就要儘快處理骨折及骨質疏鬆問題,否則駝背可能愈來愈嚴重,駝背加劇亦影響患者肺功能2。很多病人卻以為是腰骨痛而沒有及早求醫,影響治療進度,故此如有任何疼痛不適都要儘快求醫。
關於治療方案,髖關節骨折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手術目的是縮短臥床時間,一方面減少出現臥床併發症,另一方面避免肌肉及平衡力量流失,大大阻礙康復進度。至於未曾發生骨折的患者,則要評估本身的骨質密度、年齡及生活習慣,以決定能否單靠多曬太陽、進行負重運動及服用鈣片和維他命D補充劑來提升骨質密度。這類患者需要定期檢查骨質密度1,若情況未有改善,甚至曾發生骨折,就要考慮接受藥物治療。
雙磷酸鹽及仿保骨素針屬於減慢流失類別的一線治療藥物1,適合一般骨質疏鬆患者。定期檢查骨質疏鬆十分重要,假如減慢流失類藥物對提升該患者骨質密度的成效不彰,甚至療程期間再發生骨折,就要考慮轉用促進骨骼生成的藥物,例如每天皮下注射的副甲狀腺素針1,患者亦可考慮使用同時具備「造骨」及「抗蝕骨」效果的生物製劑3。提升骨質密度、預防骨折發生是避免骨質疏鬆嚴重後遺症的不二法門,必須及早正視。
骨科專科張浩然醫生提出,較常見的嚴重骨折部位有腰椎及髖關節,兩者皆會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年長患者更需要較長時間卧床恢復,而包括微創技術在內的手術治療能有效縮短患者的卧床時間,令患者儘快重回正常生活。
部分慢性病及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會使骨質密度下降1,要知道導致骨質疏鬆的成因才能從根源改善問題。
參考資料
1 Cosman F, et al.;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014;25:2359–81.
2 Pesce V, et al. Clin Cases Miner Bone Metab 2009;6:131–35.
3 Ip TP, et al. OSHK. Hong Kong Med J 2013;19 Suppl 2:1–40.
4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Healthy nutrition, healthy bones, 2015. www.osteoporosis.foundation/educational-hub/files/thematic-reports-2015-healthy-nutrition-healthy-bones.
5 Hanley DA,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12;66:11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