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不可一不可再 正視骨質疏鬆百利無害
Banner

正常人輕輕一跌可能會擦傷,但骨質疏鬆病人即使跌一跌、碰一碰都隨時骨折1。人們跌倒時會以本能反應用雙手支撐身體,一旦骨質密度較低可引致手腕骨折2,惟反應較慢、平衡力較差的長者跌倒時,隨時腰椎或髖部着地,造成對活動能力影響更深遠的骨折2,絕對一次都嫌多。

髖部骨折手尾長 別讓骨折發生才正視

骨科專科林健偉醫生表示,髖部骨折發生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達 17.3%3,雖然骨折本身未必會直接致命,但有些個案的病人跌倒時撞到頭部,亦有心臟病病人骨折後不適合做手術而需要臥床康復,長期臥床隨時導致肺炎、尿道炎、壓瘡等併發症4,都會增加死亡風險。加上約30%八十歲以下的髖部骨折個案一年後無法獨立行走3,如果病人年紀較大,肌肉力量開始流失,更容易失平衡和跌倒。

年紀大、女士停經、家族骨折病史等高危因素雖無可避免,但勤做負重運動、避免煙酒、足夠鈣質攝取、多曬太陽等都是後天預防骨質疏鬆的有效方法2。要診斷病症,世衞建議透過DEXA骨質密度檢查,準確測量骨質密度2。然而根據林健偉醫生的臨床經驗,絕大部分病人都是受到低能量創傷而骨折才發現患病。與其經歷骨折帶來的無比痛楚,不如儘早在第一次骨折發生前打好預防根基。

手術縮短臥床時間 藥物改善骨質密度

由於長期臥床會衍生致命併發症,如情況許可,林健偉醫生建議儘快接受手術,惟仍須根據不同病人各異的情況進行評估。手術目的是紓緩痛楚,同時加快病人復康進度、恢復活動能力。如髖部骨折沒有傷及股骨頭的血管,可以螺絲釘固定幫助復位;假如血液供應受影響,或需接受人工關節置換。

醫生又會以FRAX Score分析病人年紀、體重及其他風險因素,評估十年內骨折風險2。如病人已診斷骨質疏鬆,可能要接受藥物治療。雙磷酸鹽是較常用的一線藥物,有助減慢蝕骨細胞的活躍2;亦有每半年注射一次的針劑藥物,三年內預防髖部骨折成效高達40%5;其他藥物還包括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副甲狀腺素針等等。配合多吃高鈣食物、多做太極等負重運動強化骨骼與改善平衡2,杜絕髖部骨折發生機會,由正視骨質疏鬆做起。

骨科專科林健偉醫生解釋,有些病人腸胃較差,亦有些使用口服藥物成效不大,因此需要按病人情況採取合適的藥物治療方案。

一旦骨折傷及股骨頭,髖關節置換術可分為全人工關節與半人工關節兩種,視乎病人髖部骨折情況而定。

資訊由林健偉醫生提供及安進香港支持

HK-07010-EVE-2021-Aug

Date of Approval: Aug 2021

最新專訪

參考資料 

1 Cosman F, et al.;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014;25:2359–81.

2 Pesce V, et al. Clin Cases Miner Bone Metab 2009;6:131–35.

3 Ip TP, et al. OSHK. Hong Kong Med J 2013;19 Suppl 2:1–40.

4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Healthy nutrition, healthy bones, 2015. www.osteoporosis.foundation/educational-hub/files/thematic-reports-2015-healthy-nutrition-healthy-bones.

5 Hanley DA,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12;66:11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