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是不少都市人的大敵,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肥胖、家族病史等因素都是導致糖尿病的誘因。糖尿病不但影響身體多個器官,有機會導致糖尿眼、黄斑點水腫、腎衰竭、糖尿腳、心臟病及中風,亦隨時與骨質疏鬆拉上關係 。骨質疏鬆更有機會引起骨折,必須及早正視。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丘思欣醫生遇過一位70多歲的女病人C,罹患二型糖尿病長達30年,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臟病。一天清早起床時腰背突然痛得寸步難行,求醫時才發現腰椎骨折。病人憶述自己沒有跌倒或受猛烈碰撞過,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被診斷患上骨質疏鬆,所以日常生活簡單的彎腰、轉身、打噴嚏皆可能引發腰椎骨折 ,病人直至感覺到骨折疼痛才察覺問題。
糖尿病病人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導致造骨細胞的數量與活性下降,影響骨骼生長。另外長期高血糖可令骨膠原纖維發生糖基化,造骨功能下降及加速骨的吸收。再者高血糖會造成多尿,增加鈣與磷流失。加上糖尿病併發腎病影響維他命D代謝,減少鈣吸收而影響骨代謝。雖然有研究指出二型糖尿病病人的骨質密度或與一般人差別不大,但其骨折風險卻較高 。這類病人普遍過重及缺乏運動,另長期糖尿病可併發神經腺病變,影響平衡感和活動能力,跌倒機會大增。
C太太即使未曾跌倒,但年紀大和已過更年期是骨質疏鬆的高危因素1,應由醫生經FRAX Score評估和預測未來十年骨折風險,以及定期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視骨質密度及治療方向。如有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及仿保骨素針1,以上兩者都屬於抑壓蝕骨細胞類型的藥物;刺激造骨細胞的藥物則有副甲狀腺素和硬化蛋白抑制劑等1, 。
雙磷酸鹽有每天、每星期或每月服用一次的種類1,年紀大或記性差的患者較易忘記服藥,而且糖尿病病人往往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因此藥物依從性較低。雙磷酸鹽需要清早空腹服用,半小時至一小時後才能進食,期間亦不能躺下,否則容易胃部不適1。C太太經醫生評估後,使用了每半年注射一次的仿保骨素針1,減慢骨質流失。配合均衡及高鈣的飲食、補充維他命D、多曬太陽、戒煙戒酒,再多做負重和增強肌力運動1,強化骨骼又可增加肌肉強度與平衡力,從多方面減少跌倒機會及改善骨質密度,才有望戰勝骨質疏鬆及骨折。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丘思欣醫生提醒,部分降血糖藥物如某些SGLT-2抑制劑或胰島素增敏劑可能對骨質產生負面影響 。
腰椎骨折病人如處理不當,腰椎可能持續塌陷,有機會形成駝背現象。另外髖關節骨折病人如未能接受手術,便需要長期臥床,增加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參考資料:
1 Ip TP, et al. OSHK. Hong Kong Med J 2013;19 Suppl 2:1–40.
2 Alexandru D, et al. Perm J 2012;16:46–51.
3 Hofbauer LC, et al. J Bone Miner Res 2007;22:1317–28.
4 Lewiecki EM, et al. J Bone Miner Res 2019;34:419–28.
5 Fixen CW, et al. Expert OpinPharmacother 2017;18: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