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骨痛問題困擾不少「老友記」,背後成因眾多,由姿勢不良、劇烈運動拉傷肌腱,到腰椎骨折、椎間盤移位導致坐骨神經痛都有機會導致腰痛不適。當中骨折是骨質疏鬆患者必須正視的警號,那麼骨質疏鬆也會有「痛」的先兆嗎?
骨質疏鬆本身並無病徵1,但有些患者會感到腰骨痛。骨科專科鄭亨昌醫生解釋,這些痛症與其說是骨質疏鬆的病徵,其實是腰椎開始出現骨折和塌陷1。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不但要提防站立水平跌倒或遭遇低創傷碰撞,就連打個噴嚏、轉身彎腰也分分鐘導致骨折2。假如患者未有及時求醫,腰椎骨折隨時接二連三地稍然發生,造成身高變矮甚至駝背1。
除了腰椎,手腕、膊頭、髖部骨折也十分常見1,尤其髖部骨折患者跌倒後活動能力大減,即使接受手術治理,以後可能要以拐杖輔助走路;如果本身已經要靠拐杖支撐,手術後甚至要坐輪椅,對日常生活及心理影響極大。平衡力轉差令再次骨折的風險遞增,同時增加死亡率3。已停經女士、體重較輕、長期食類固醇等皆是骨質疏鬆高危一族1,建議定期接受骨質疏鬆檢查。
骨科專科鄭亨昌醫生指出,腰椎塌陷較常出現於腰椎和胸椎的交接位,
有研究指出,腰椎骨折患者未來遭遇髖部骨折的機會增加超過一倍5,因此我們應時刻注意骨質健康。多吃富含鈣質和維他命D的食物、避免煙酒十分重要,配合每星期三次、每次半小時的負重運動,讓雙腳承受身體重量。倘若身體較差,無法進行劇烈的負重運動, 一般步行亦有效達至負重效果。不喝牛奶或少曬太陽的人則可考慮透過鈣片與維他命D補充劑來攝取足夠營養。
惟對已確診骨質疏鬆甚至曾遭遇骨折的患者而言,上述方法未必足夠,經醫生評估後如有需要,藥物治療絕不能遲。其目的是提升骨質密度,有口服和針劑等種類,部分嚴重個案更需要儘快促進骨骼生成及提升骨質密度,近年亦有同時具備抗流失與促造骨雙重作用的生物製劑可供選擇,每月皮下注射一次6。醫生會根據病人身體情況及骨質疏鬆嚴重程度,建議適合的藥物治療方案。無論如何,定期檢查、防患未然仍然是戰勝骨質疏鬆的重要之道,莫待骨折發生才積極治理。
骨折患者活動能力可能受損而要長期坐輪椅,影響日常生活之餘,平衡力亦變得愈來愈差,將來更容易跌倒。
參考資料
1 Cosman F, et al.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014;25:2359–81.
2 Leung KS, et al. Hong Kong Med J 2017;22:264–71.
3 Ip TP, et al. OSHK. Hong Kong Med J 2013;19 Suppl 2:1–40.
4 Alexandru D, et al. Perm J 2012;16:46–51.
5 Zittermann A, et al. Calcified Tissue Int 2000;67:215–19.
6 Adler RA, et al. J Bone Miner Res 2016;31: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