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風險有高低之分 個人化治療方案為康復關鍵
Banner

骨質疏鬆患者一不留神,輕輕跌倒甚至簡單瑣碎的動作都可能引發骨折1,然而病症本身毫無病徵2,患者容易輕視病情,令骨骼變得愈來愈脆弱,隨時出現嚴重骨折2。未雨綢繆,透過檢測了解病症是否已無聲侵襲,及認識針對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治療方案,馬上由骨科專科洪亮斌醫生與您分享防治之道,攜手積極正視病情。

高危因素影響骨折風險 慎防T值低過負2.5

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的資料,全球約33%的50歲以上女性及20%的50歲以上男性因患上骨質疏鬆而導致骨折3。按此推算,本港可能約有30萬停經婦女及10萬中老年男士飽受骨質疏鬆的骨折困擾。洪亮斌醫生解釋,缺乏運動、少接觸陽光、鈣質攝取不足等是影響骨質密度的後天因素2,其實可以避免,同時留意家居防跌安全,減低骨折風險。

除了上述後天因素,假如本身有家族病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接受類固醇藥物治療等,亦應定期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DXA),在骨折發生前及早診治。醫生會透過DXA來準確評估骨質密度,若T值低於負2.5,即確診骨質疏鬆症2,骨折風險為「高」。洪亮斌醫生臨床上甚至遇過不少病人的T值低於負3.0,代表患上嚴重骨質疏鬆,其骨折風險「非常高」,應儘快用藥物提升骨質密度。此外,即使患者T值未達負2.5,如本身有多項高危因素,經醫生評估發現10年內髖部或主要部位的骨折風險分別≥3%或≥20%2,也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按骨折風險使用藥物 由醫生制訂治療方案

就程度較輕微的骨質疏鬆個案而言,醫生通常會為患者處方抗蝕骨類藥物,以抑制蝕骨細胞活躍程度。常見的雙磷酸鹽有多年歷史,有每星期服用1次等種類2,病人容易忘記,並要清早空腹以清水服用2,減低胃酸倒流不適。另一種每半年皮下注射1次的仿保骨素針也是抗蝕骨類藥物2,長者不怕忘記服藥,亦不經腸胃。倘若患者T值低於負3.0,或過去12個月內曾骨折4,顯示骨質疏鬆非常嚴重,可能較適合使用促進造骨作用藥物,務求在骨折發生前,短時間內重塑骨質密度。其中一種常見的促骨生成藥物是副甲狀腺素針,需每天注射,療程為期兩年4

而近年亦出現一種稱為硬化蛋白抑制劑的治療方案,這種生物製劑同時具備「促造骨」及「抗蝕骨」雙重效果4,同樣適合骨折風險「非常高」的患者。加上每月1次4,比每天注射的副甲狀腺素針更方便,患者接受程度較高。硬化蛋白抑制劑的建議療程為1年,之後建議由醫生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以雙磷酸鹽或仿保骨素針等抗蝕骨藥物延續治療4

圖說01

骨科專科洪亮斌醫生解釋,缺乏運動、少接觸陽光、鈣質攝取不足等是影響骨質密度的後天因素2,其實可以避免。

圖說02

洪亮斌醫生臨床上遇過不少病人的T值低於負3.0,代表患上嚴重骨質疏鬆,其骨折風險「非常高」,應儘快用藥物提升骨質密度。

資訊由洪亮斌醫生提供及安進香港支持

HK-05579-EVE-2020-Dec

Date of Approval: Feb 2021

最新專訪

參考資料: 

1 Cosman F, et al. Osteoporos Int 2014;25:2359–81. 

2 Riggs BL. West J Med 1991;154:63–77. 

3 Houtkooper L, et al. Calcium supplement guidelin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7. arizona.edu/pubs/calcium-supplement-guidelines

4 Camacho P, et al.  Endocr Pract. 2020;26(Suppl 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