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骨骼與頭髮、皮膚一樣,不斷進行新陳代謝。然而一旦破骨細胞比造骨細胞活躍,骨骼變得愈來愈脆弱。我們未必察覺得到骨質疏鬆的過程1,無法及早防治,直至不幸發生骨折才後悔莫及。年紀較大的女性更年期後缺乏荷爾蒙保護,骨質加劇流失,可怎樣透過「鐵三角法則」積極改善骨質密度?且聽骨科專科楊鼎基醫生的分享。
因骨質疏鬆而引起的手腕、脊椎、臗關節等部位骨折十分常見1,除了影響活動能力,行動的信心亦大打折扣。過往行動自如者,將來可能要靠拐杖支撐;本身已需要用拐杖者,或需轉用學行架;倘若本身已行動不便,甚至從此要坐輪椅。亦有研究顯示,臗關節骨折可增加再次骨折的風險及1年內的死亡率2。大眾應定期參加坊間的骨質密度篩查計劃,評估自己是否屬於高危一族,若婦女年紀漸長,或本身體重較輕、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服用類固醇更要特別留意1。
要改善骨質密度,「鐵三角法則」對骨質疏鬆病人而言絕不可少。「鐵三角」即為飲食、運動與藥物治療。飲食方面,每天攝取1,000至1,200毫克的鈣質1,多喝牛奶、吃鈣片之餘,芝士、沙甸魚也是高鈣選擇。楊鼎基醫生特別提醒,糖尿病人務必留意高鈣奶粉中的糖分多寡,而選擇奶製品時,不妨留意營養標籤,了解產品實質的鈣質含量。
運動方面,多做負重運動有助骨骼吸鈣1。太極是不錯的運動選擇,既是負重運動,亦可訓練平衡力,減低跌倒骨折的危機1。戶外運動又可以適當接觸陽光,幫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維他命D可視作為將鈣質從腸胃傳送到骨骼的媒介,有利吸收1。不少長者或深受各種關節痛症困擾,楊鼎基醫生叮囑大家別以此作藉口拒絕外出運動,宜先紓緩痛症,再慢慢透過運動訓練肌肉和平衡。
如病人接受DXA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檢查,發現T值(比較30歲女性的骨質密度)低於負2.5分,就可能要接受藥物治療1。部分藥物可抑制破骨細胞的活躍程度3,例如每星期口服1次的雙磷酸鹽3,及每半年1針的仿保骨素針3。仿保骨素針是針劑藥物,病人覆診時接種,免卻忘記服藥的麻煩。加上皮下注射不經腸道,比口服藥物方便之餘,適合容易腸道不適的患者3。最後,「鐵三角法則」環環緊扣,飲食與運動對改善骨質疏鬆皆不可或缺,萬一確診病症,就要對症下藥。
骨科專科楊鼎基醫生表示,因骨質疏鬆而引起的手腕、脊椎、臗關節等部位骨折十分常見1,除了影響活動能力,行動的信心亦大打折扣。
飲食方面,每天攝取1,000至1,200毫克的鈣質1,多喝牛奶、吃鈣片之餘,芝士、沙甸魚也是高鈣選擇。
參考資料:
1 Ip TP, et al. OSHK. Hong Kong Med J 2013;19 Suppl 2:1-40.
2 Fixen CW, et al.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7;18:2001-06.
3 Jiao H, et al. Curr Osteoporos Rep 2015;13:327-35.
4 IOF Data & Publications - Facts and Statistics - Osteoporosis - Incidence and burden. Available at:osteoporosis.foundation/facts-statistics. Accessed: 31 March 2021
5 Jackuliak p, et al. Int J Endocrinol 2014:2014.
6 Lewiecki EM, et al. J Bone Miner Res 2019;34: 4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