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普遍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竟與骨骼健康扯上關係?骨質疏鬆是一種無聲疾
病1,彷彿被白蟻蛀過的樹木一樣,外表上未必輕易察覺得到,一旦密度下降則隨時斷裂。要避免跌倒而引發骨質疏鬆的骨折,坊間常言道多做負重運動1,到底何謂「負重」?骨折過的病人做運動時應當注意甚麼?
負重運動即雙腳踏實地面,以支撐身體重量2。身體會對這種力量作出反應,令骨骼和肌肉變得更強壯2。骨科專科洪煜華醫生解釋,不少人誤以為「負重」的程度必如跑步、舉重般劇烈,其實不然。相關選擇多不勝數,包括健步行、太極、廣場健身操等等1,但不包括踏單車及游泳。長者能夠從運動中感受到快樂,又達至負重效果,對身心健康皆具正面作用。
然而骨質疏鬆病人運動時要格外小心,皆因骨質密度太低的話,簡單動作都可致斷
骨3。忌做仰臥起坐、舉啞鈴等劇烈急速的運動之餘,進行彎腰和轉身動作時亦須留神,慎防動作太快或幅度過大,使骨骼受力不平均,容易折斷;對骨折過的病人而言,醫生還會按個別情況建議適合的負重運動,譬如使用橡筋帶,以較輕力度訓練患處。除了負重運動,不妨多做加強平衡力與肌力的訓練,防止跌倒1。此外,大眾應定期檢查骨質密度,醫生會根據病歷和家族史,評估骨折風險1。
髖部骨折導致長期臥床,不但會令肺炎、壓瘡、尿道炎等併發症纏身4,也有機會再次骨折1。倘若病人經歷嚴重骨折,康復後行動與自理能力減弱,未必能獨自完成動作,則可考慮接受俗稱「震震機」的聲波震動物理治療。洪煜華醫生以臨床經驗指出,其高頻率而低幅度的震動對達至負重效果亦有一定幫助。部分病人骨折後活動能力大不如前,心理上亦懼怕再次跌倒而減少外出,其實每天應至少進行15分鐘負重運動,加上戶外能適量接觸陽光,讓身體製造維他命D,有助骨骼吸收鈣質1。
惟骨質疏鬆病人即使做足負重運動,經醫生評估後,或仍有需要接受藥物治療。雙磷酸鹽是其中一種常用藥物,當中有每星期或每月服用1次等種類1。即使清早空腹站立以清水服用,亦有個別病人向洪煜華醫生反映曾出現胃酸倒流、腸胃不適的情況。近年部分病人轉用仿保骨素針,每半年覆診時皮下注射1次5,減低腸胃不適或忘記服藥的機會。這類針藥亦有10年研究證實能有效減低身體不同部位的骨折機會6,且藥物成分不會累積人體,病人可安心使用5。
骨科專科洪煜華醫生指出,每天應至少進行15分鐘負重運動,加上戶外能適量接觸陽光,讓身體製造維他命D,有助骨骼吸收鈣質1。
部分病人骨折後行動力大不如前,也有機會再次骨折1,心理上亦懼怕再次跌倒而減少外出。
參考資料
1 Cosman F, et al.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014;25:2359–81.
2 van den Bergh, et al. Current osteoporosis reports 9.1 2011;36–42.
3 Hanley DA,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12;66:1139–46